產品管線
產品管線

更精准的靶點選擇性

奧布替尼 僅對BTK 有>90% 的顯著抑制作用, 而對其他激酶並無明顯抑制作用

1

良好的PK/PD 特性及更佳的靶點抑制  

奧布替尼片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, 因此可以實現:

低劑量下每日一次給藥

血液中近100% 的24 小時BTK 靶點抑制

2

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

3

2020年12月25日,奧布替尼在中國獲批用於復發/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(CLL)/小淋巴細胞淋巴瘤(SLL)患者,和復發/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(MCL)患者的兩項適應症。此外,奧布替尼還在積極拓展其在腫瘤及自身免疫領域的其他適應癥,包括邊緣區淋巴瘤(MZL)、中樞系統淋巴瘤(CNSL)、華氏巨球蛋白血癥(WM)、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(DLBCL)以及多發性硬化癥等。

奧布替尼是一種口服BTK抑制劑,與BTK不可逆結合,誘導下游激酶失活和細胞死亡。奧布替尼的骨架中心為一單環,而非稠環。我們相信奧布替尼的高選擇性源自於這一獨特的結構,這將導致更少的可能導致治療中止的非靶向副作用。

酪氨酸激酶(BTK)的作用

BTK是一種非受體酪氨酸激酶,在B細胞抗原受體(BCR)的信號傳遞中起著關鍵作用。BCR信號通路對淋巴瘤中白血病細胞的增殖和存活至關重要。BTK抑制劑選擇性地阻斷BTK激酶活性、通過調節信號通路干預B細胞發育,從而控制各種B細胞惡性腫瘤的致癌進展。

BTK不止在BCR信號通路,也在巨噬細胞Fc受體信號通路中方發揮作用,而B細胞和巨噬細胞是導致自身免疫疾病發病機制的兩個主要細胞類型,因此BTK抑制劑有望被開發成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)的一類新藥。

奧布替尼的臨床進展

奧布替尼獲美FDA批準開展治療多發性硬化癥臨床II期研究

多發性硬化癥(MS)是一種自身免疫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,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异常攻擊神經細胞周圍的髓鞘,引起炎癥和組織損傷,破壞大腦、視覺神經和脊髓的正常功能。這種損傷可引起肌無力、疲勞和視力損傷,并最終導致殘疾。大多數MS患者在20-40歲時會開始經歷首次癥狀,使該疾病成爲年輕人非創傷性殘疾的主要原因。

根據多發性硬化癥國際聯合會(MSIF)發布的數據,目前全球超過280萬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癥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分析數據,全球MS市場規模2018年達到230億美元,并預計到2030年達到489億美元。

BTK作爲B細胞受體信號通路中的一個關鍵激酶,對B淋巴細胞、巨噬細胞及小膠質等參與MS病理過程的免疫細胞的發育和功能都很重要。因此,BTK抑制劑有望爲M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穎的治療選擇。

奧布替尼的聯合療法

基於奧布替尼臨床上顯示出的良好的安全性數據,公司將開發有效的聯合療法。

目前已經在中國開展了Orelabrutinib與新一代CD20抗體MIL62聯合的臨床I期,用於治療FL患者,並計劃探索與BCL-2和PI3K抑制劑等藥物聯合治療其他B細胞惡性腫瘤

我們正在開發的用於治療多種實體瘤的高效選擇性pan-FGFR抑制劑。ICP-192是pan-FGFR抑制劑,具有獨特的結構,以有限的體內藥物暴露量取得高抗腫瘤療效。

我們將首先展開攜帶FGFR2融合的膽管癌和FGFR2/3基因異常的尿路上皮癌的擴展研究。我們計劃收集更多的數據,以評估ICP-192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治療藥物聯合使用作為FGFR突變患者的潛在治療選擇。

 

 

泛FGFR的作用
  • FGFR 是成纖維細胞生長因數酪氨酸激酶受體家族,包括 FGFR1-4四個亞型,在調節細胞增殖和細胞存活方面起著關鍵作用。
  • 選擇性地結合並抑制FGFR的泛FGFR抑制劑可以阻斷FGFR相關信號通路,從而控制腫瘤細胞增殖和死亡。
ICP-192的臨床進展
進行中的臨床試驗

I/IIa期研究以確定實體瘤患者的MTD和/或OBD與PK/PD

耐受性良好, 無治療相關的劑量限制性毒性
暴露量的增加與劑量成正比
8毫克劑量(每天一次) 治療時血漿濃度超過治療性濃度
8毫克或以上劑量 (每天一次) 治療時可觀察到PD指標
計劃中的試驗
具有FGFR融洽的膽管癌患者
具有 FGFR 2/3 基因突變的尿道上皮癌患者
對具有FGFR 突變的其他實體瘤在美國進行擴展試驗

ICP-723是第二代泛TRK小分子抑制劑,用於治療攜帶 NTRK 融合基因的晚期或轉移性實體瘤,包括乳腺癌、結直腸癌、肺癌、甲狀腺癌、軟組織肉瘤等,以及對第一代TRK抑制劑產生耐藥的患者。

 

 

泛TRK的作用

原肌球蛋白受體激酶(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TRK)屬於受體酪氨酸激酶(RTK),包括TRKATRKB TRKC 三種亞型,分別由NTRK1NTRK2 NTRK3基因編碼。TRK 主要在神經細胞中表達,通過與內源性配體-神經營養因子結合,激活相關信號通路,發揮調節細胞分化、增殖、存活和痛覺感知等生理作用。

ICP-723的臨床進展

正在中國開展I/II期臨床試驗以評估ICP-723對治療晚期實體腫瘤的安全性、耐受性及PK特性。在I期劑量遞增研究中,兩組患者(12毫克)已完成給藥,所有患者均無發現和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(SAE),也沒有觀察到劑量限制性毒性(DLT)。第3組患者的劑量遞增至3毫克,並已招募NTRK基因融合患者作有效性評估。